多主体协同配合,提升网暴治理系统的协调性

2023-08-03 18:14:00 来源: 中国网


【资料图】

预防与治理网暴正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近日,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举办“网暴困境与多方协同”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网络暴力具有规模性、聚集性、微暴力等特征,是由社会、技术、媒介、网民等多重原因导致的社会失范现象。网络暴力治理是长期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平台企业、媒体机构、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在报道传播中,应谨慎贴网暴标签,不随意将争议事件与网络暴力关联,避免网络暴力概念的泛化和滥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方师师指出,网络暴力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早在2017年,国内相关平台就开始有专人关注和处理平台上以谩骂、辱骂、人身攻击等网络暴力行为。自2022年以来,网暴似有增多趋势。网络暴力作为一种社会顽庆,如不进行切实有效的治理,未来或有扩散和蔓延的趋势。网暴并非严谨的法律概念,对网暴概念界定,不仅要有历史感,还要有一点“网感”,现在的网络暴力究竟发生在什么样的网络环境中,施暴者群体有什么特征。

目前对于网络暴力的治理,法治和技术是最为核心的两大利器。2022年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指出对于网暴的治理,要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对网暴当事人的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对违法问题从严处置处罚。今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还起草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使得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有规可依。

平台具有守门人职责,是治理网暴、触达用户“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角色。《通知》印发以后,多个平台如抖音、微博、快手、腾讯、小红书等相继发布了防网暴指南手册,上线系列防网暴工具,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发文警示、临时会话等多个维度,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暴侵害,努力构建“一键防网暴”的环境,形成预防网络暴力的联动机制。多个平台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对评论进行大数据模型匹配和校验后,向违规发言者进行言论提醒,通过评论智能过滤、评论或私信动态关闭、识别屏蔽恶意用户等功能,及时遏止和预防网络暴力行为,大多数平台已经做得不错。方师师提示,网暴治理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平台防网暴功能设计应该具有普惠性特点,不能区别对待。

方师师指出,在法律和技术“双管齐下”的网暴治理格局中,依然存在不支撑、不对称的问题。与一些可供参考的实践相比,网暴治理中的社会力量和行业自律仍存在短板,用户使用体验和媒介素养方面仍有不足。一方面,一些平台防网暴工具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有待提升,另一方面,用户媒介素养有待提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网暴治理系统涉及政府、平台、媒体、社会、用户等多方,政府出台了法规政策,平台上线了很多技术工具,做了很多努力,但治理系统的协调性有待提升。”对此,方师师建议,未来需要多主体配合,进一步探索网暴治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网暴治理具有特殊性,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场景、事件,采取针对性处理方法。”方师师提议,网暴治理需要更加系统化、敏捷化,从用户端建立起一整套切实有效的自我赋能机制,在相关政府部门、平台、媒体、行业组织、学者专家、法律救济的共同努力下,提升用户辨识网暴的素养能力,使其掌握并用好平台提供的多种技术工具,主动抵制网暴行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共同参与网暴治理建设。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