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白遇见苏轼:凡是治愈,都是自愈

2023-08-26 16:19:00 来源: 互联网

作 者:洞见CC

来 源:洞见(ID:DJ00123987)


(相关资料图)

如何治愈人间疾苦?

在中国历代诗人中,我们可以从两个人身上找到答案。

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轼。

李白是大唐最闪耀的星,却一生求官不得,报国无门。

在挣扎向上的日子里,他跌落尘埃,受尽欺凌,然而他最后留给世人的,却是对生活的豪迈和不屈。

苏轼也是半生坎坷,尝尽颠沛流离之苦。

可在最失意的时刻,苏轼笔下流露的,也从来不是哀哀戚戚的抱怨,而是始终如一的豁达。

他们两人,从苦难中走来,裹挟着风风雨雨,在绝望中活出了另一种潇洒从容。

众人以顺境为乐,君子乐自逆境中来。

苏轼和李白对人生的乐观,对世事的洞察,即便是对于今天的你我,依旧有着治愈人心的力量。

图源:视觉中国

关于失意

李白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

苏轼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跌落命运的谷底,你会如何破局?

公元744年,李白因生性狂放,不懂逢迎,不为玄宗和权贵所喜,被排挤出京。

无法反抗命运的他,只得带着满腔的不得志,盘桓于祖国山河之间。

这样居无定所的日子,一过就是七八年。

在这段时期里,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此疏解心中的不快。

喝到兴头上时,他把一切烦恼抛诸脑后,潇洒地写下: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即便是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走了那么多的弯路,李白仍旧可以用一腔豪情勉励自己,永不言弃。

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的风波后,也被贬至偏远的黄州。

在那里,苏轼尝遍了人情冷暖,也体味了从高峰跌落低谷的巨大落差。

糟糕的是,由于俸禄微薄,他还得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

在生活的重重压力下,苏轼用一颗豁达的心扛下了所有。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哪怕人生的风雨再大,缓步徐行,也可走至风消雨停。

《了凡四训》中说:命自我立,福自我求。

在人生的低谷时刻,只有你心怀希望,才能为自己博得一丝生机;

只有你肯救赎自己,才能跨过那些山重水复的险阻,去追寻你的柳暗花明。

永远记住,苦难可以压垮一个人,却压不垮一颗强大的心。

你若不放弃自己,命运终不会亏待你。

关于离别

李白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苏轼说: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有人说,人这一生要说八万八千个谎,其中最常说的,就是“再见”。

我们总以为,再见之后就是重逢,告别之后又是下一次相聚。

然而在光阴的故事里,数不清的“再见”,都演变成了“后会无期”。

公元730年,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时,他也没有想到,他与孟浩然,此后也是再见无期。

李白与孟浩然相识于公元727年,那时,孟浩然正在鹿门山隐居。

李白恰好游历至此,听到了这个消息,便专门前往鹿门山谒见对方。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

后来,两人又一起同游黄鹤楼,畅谈古今。

然而好景不长,几天后,孟浩然便要乘船东下扬州,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望着小船渐行渐远,李白愁绪满怀,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同样是面对离别,苏轼在伤感之外,多了一层洒脱。

那是公元1091年,苏轼与分别多年的钱穆父在杭州重聚。

席间,两人说起了同朝为官的日子,那时他们一个是起居舍人,一个中书舍人,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

但此次相聚之后,又是天各一方。

想到此处,钱穆父不觉悲上心来,愁眉紧锁。

苏轼看出好友的惆怅,安慰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我既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为了一时的聚散而伤神呢?

作家黄于洋在《路过》中写道:“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留人。”

这人世间的缘聚缘散,皆是缘分使然。

到了该分离的时候,即便多留一秒,也是奢侈;

到了该相聚的时候,即便相隔万水千山,也会蓦然重逢。

所以,不要去左右因果,不要去强求缘分。

做到缘来珍惜,缘去释怀,就是我们对一段感情最好的珍重。

图源:视觉中国

关于孤独

李白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苏轼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知乎上有人提问:什么是孤独?

最高赞的回答是:在中国文字的解释里,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

所有王者,都是从孤独中成长起来的。

李白离开长安城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孤独地游历。

公元753年,李白游历到了敬亭山。

敬亭山上,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

白云也在此时渐渐飘走,李白心中泛起了难以排遣的孤独。

他只得久久地凝望眼前的敬亭山,看着看着,李白突然觉得他与这山之间,虽然没说什么话,却已达到了情感上的交流。

其实,哪里是山懂人的感情,只是李白在这么多年的游历中,早已学会了如何与孤独相处。

苏轼刚到黄州的时候,也经历过很多孤独难捱的时刻。

那时,苏轼在政治上得不到理解,他的很多亲朋也因害怕被他牵连,纷纷与他断了联系。

在这种孤独的时候,苏轼只能夜里独自起身,靠散步疏解苦闷。

一天夜里,他在林间散步的时候,正好看到一只大雁在林间不断穿梭,千回百转仍不愿栖息。

这不由得让苏轼想到了自己。

他因为不愿迎合官场的污浊而被小人陷害至此,大雁因不愿将就寒枝而深夜徘徊。

即便如此,他也愿和这大雁一样,独自忍受这凄寒之苦,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有人说:“凡是伟大的人物都孤独。”

唯有孤独,才能淬炼出一个人强大的意志。

毕竟,没有哪一个熬到最后的人,没有经历过无人问津的困境;

没有哪一个站上精神高地的强者,没有体味过无人理解的滋味。

只有熬过了这些精神上的困苦,我们的生命才会在孤独中变得丰盈厚重。

关于人生

李白说: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苏轼说: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这世间的事情,就像这白马飞驰而过,瞬息万变,捉摸不定。

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尽人事,听天命。

史书中曾记载:公元742年,李白被召见入京,任供奉翰林。

公元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不到两年的时间,李白就从皇帝的座上宾,变成了游散闲人。

经历这样的大起大落后,一向自信的李白,也不禁对人生产生了怀疑。

在一个醉酒的夜里,李白举杯问月,想探寻人生的意义。

然而,长夜默默,月亮无言。李白望着那一轮明月,却突然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他说,古往今来,我们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样的,感受到的悲欢也别无二致。

既然如此,我只希望我在对酒当歌时,皎洁的月光能常照杯中,使我尽情享受这人间岁月。

李白在一轮明月下,悟到了世事的真谛。

苏轼在看到雪地飞鸿时,也写过相似的感慨。

那是公元1061年冬,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

在去的途中,苏轼发现雪地上有几只飞鸿,它们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转瞬间又远走高飞。

在它们飞去后不久,它们的脚印就被大雪掩埋,不留一丝痕迹。

看到这里,苏轼突然想到自己一生到处奔走,又与飞鸿何异。

既然最后都会归于虚无,那现在的所作所为又有什么意义呢?

苏轼很快就想通了: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就拿在崎岖山道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它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历练。

世事虽然无常,但我们更应珍惜这无法重来的一生。

在人人迷茫的今天,很多人也问过这个问题,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有个回答,我很喜欢:

“人生的意义,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你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人生难得有完满的时刻,月圆了就缺,花开了就落。

但珍惜当下,便是拥有;活好此刻,即是永恒。

图源:视觉中国

关于释怀

李白说: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苏轼说: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丰子恺先生曾说: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这十六个字,看似简单,做到却很难。

乐观如李白,豁达如苏轼,也是在历经世事后,才真正领悟到了这一点。

李白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做官。

为了实现这种梦想,他求索了大半辈子,可始终找不到用武之地。

直到公元755年,永王李璘派人多次相邀。李白以为自己的机遇来了,于是带着满腔壮志,加入了永王幕府。

可李白没料到,永王志大才疏,意图谋反。

最终,永王战败了,李白也因此获罪,被流放夜郎。

行至白帝城的时候,李白忽然收到了被赦免的消息,惊喜万分的他,随即乘舟东下江陵。

途中,两岸猿声阵阵,李白的心情却是从未有过的松快。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这一刻,命运加在他身上的种种苦难,李白都用一腔豪情,尽数释怀。

苏轼的人生,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被贬、流放的路上。

他被贬到黄州时,微薄俸禄,只能靠耕种自给,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苏轼却看到了这里的“长江绕郭,好竹连山”;

被贬到更偏远的惠州、海南时,苏轼也能于糟粕中见微光。

去世前几个月,苏轼更是看透一生的苦难,从容地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那几段被贬时光里经历的苦难,苏轼已经完全释怀。

对他来说,那不是坎坷,不是磨难,而是他这一辈子最伟大的成就。

在人生的苦海里泅渡时,我们免不了会受到各种中伤。

但一个真正懂得看开的人,却懂得如何释怀过往,踏平荆棘。

就像一句话所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之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学会适时翻篇,此后万般烦恼,不如拈花一笑。

结语

李白和苏轼,一个是大唐最美的一轮明月,一个宋朝文坛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他们都已离世千年,然而千年之间,关于他们的传说却从未停止过。

人们敬佩他们傲立风雨的潇洒与豪迈,向往他们平凡日子里的诗意与从容。

李白和苏轼一生,遭遇过太多异于常人的艰辛。

然而现实越是困顿,他们越是无畏无惧;命运越是欺压,他们越是不屈不挠;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经历不少的挫折。

如果深陷黑暗时,你依旧不放弃寻找照亮自己的光亮;

如果困顿难行时,你仍能给予自己向上的精神力量。

那么,你所经历的苦痛,于你而言,也不过是成就人生的篇章。

作者:洞见CC,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好文推荐

《中国最“狠”的女人:33岁,打爆巴西对手,卫冕UFC金腰带》

《日本今天排放福岛核污水,240天后就会流到中国……》

《1元打火机,狂赚150亿》

《中国小县城,正“一条龙”式送走日本人》

《曹县又火了!一个季度卖10亿》

排版| 十一

编辑|十一 主编| 孙允广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