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融合典型案例·企业篇丨潍柴集团:突出创新主体地位,打

2023-08-18 00:40:59 来源: 大众日报


(相关资料图)

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集团”)以核心技术支撑多元动力总成集群发展、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动力解决方案为目标,聚焦“国家战略、行业短板、产业瓶颈”,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肩负起行业前沿技术探索的使命。通过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布局产教融合、组建创新联合体等举措,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硬实力,以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实现多元动力总成全球布局,创造了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成为全球行业标杆。目前,集聚博士科研人员300余名,国家级人才31人、省级人才36人,研发的柴油机本体热效率全球首次达到52.28%、三度刷新世界纪录,盛瑞传动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项目和潍柴动力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如下。

潍柴高新工业园区鸟瞰图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发挥企业资源禀赋优势,链接全球科技资源,以企业为主体,搭建高能级平台,锻造装备制造领域硬核力量。全球布局研发平台,与博世、李斯特等世界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全球多地设立十大前沿技术创新中心。跨国并购博杜安、法拉帝、凯傲集团及美国德马泰克等行业知名企业,搭建全球协同研发平台,紧盯世界前沿开展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牵头建设国内唯一的燃料电池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内燃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拥有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内燃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依托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荣获国家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24项。构建自主研发创新体系,建成启用潍柴动力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整合发动机研究院、液压传动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等平台,形成“八院一中心”研发布局,有力助推潍柴集团从工程技术创新向基础前沿研究迈进,从点上的颠覆突破向全面的世界一流迈进。

潍柴一号工厂生产现场

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支撑企业创新发展。坚守“买设备不如买技术,买技术不如买人才”理念,聚焦为创新研发提供人才支撑保障目标,积极开展引才工作。搭建大数据人才招引管理系统,全球引进顶尖人才,依托美国、德国、日本等地建立创新基地,就地团队化引进中高端海外人才350余人。引进的知名公司液压前总工程师,入选国家级人才、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获得支持政策。持续实施“博士开放日”“领航计划”“社会精英专场招聘”三大人才招引行动,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走进潍柴,成功举办六届“博士开放日”,共有800余名博士参加,成功引进108名博士。突出抓好应届生招聘,实施高校毕业生“掐尖”引进计划,近三年累计引进5000余名优秀博士、硕士,1000余名名校本科生,“双一流”高校生源占比90%以上。

积极布局产教融合,自主谋划创新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工程硕博士,不断壮大自主培养人才队伍。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联合培育国家级重点人才31人、省级重点人才36人,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荣获首届“齐鲁杰出人才奖”和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着眼技术革新、工艺改造需求,开展校企协同育人,与斯坦福大学、雅各布大学、清华大学等定向培养工业4.0、数字化转型高级管理人才200名、工程硕士300名、工程博士26名。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建设潍柴职业学院,与潍坊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近5年累计培训职工130余万人次。建立“三元轮岗”人才培育机制,设置“岗选人”“人选岗”“人找岗”模式,在聘高级工程师及以上人才300余人,在聘高级技师及以上人才200余人。潍柴动力首席技师王树军,从维修工起步,从修设备到改设备再到造设备,先后获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以其名字命名的“王树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获评为“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示范型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

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构建科技研发协作新模式,有效组织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突破。与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李斯特公司等19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联合成立“内燃机可靠性国际技术创新联盟”。依托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研发的柴油机本体热效率全球首次达到52.28%、三度刷新世界纪录,成功研制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4.16%的商业化天然气发动机。建立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工匠创新、基础研究创新“四位一体”创新体系,发起成立“商用汽车与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110家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研发共同体”“应用共同体”,构建起产业众创生态圈。

推动“四链”融合,关键落脚点在产业链,而承载产业链的重要载体是企业。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必须在推动“四链”融合中,发挥企业的“动力源”作用。潍柴集团始终把科技创新、平台搭建、人才引育摆在引领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合理化配置高层次人才资源,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推动“四链”融合路径找到了具体模式。一是站位全球引领创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作为行业领域龙头企业,必须勇担使命,敢于突破前沿技术。要主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技术联合攻关,吸收前沿技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要站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谋划创新,战略性聚焦核心产品,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形成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二是全面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多方合作,集结各自优势资源,通过合作实现创新。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四链”融合不可或缺的手段,这使得企业具备了更强的活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要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协同研发机制,以开放的心态推动产学研合作,既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又要以开放的胸怀与全球产业链融合、合作。要强化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效带动上下游企业、行业领域科研机构、高校资源更好地融入产业发展实践。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创新。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重要牵引和支撑,是串联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要素,打造一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的人才链,是推动“四链”融合的关键所在。潍柴集团围绕行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工程硕博士、优秀青年人才布局人才矩阵,对引领企业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要成为创新企业,就要不断强化人才支撑作用,紧扣发展需要,吸引集聚一批参与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先凯 李子路 报道)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