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这座路边的小亭子,“修”的是几十年的老故事
2023-08-18 23:08:54 来源: 百度新闻
最近,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门口,出现了一座红色的亭子。体积虽小,作用却很大,可以帮助居民维修各种日常用品,几乎是一间“魔法小屋”。
“小修小补”回社区
“阿姨,你要修什么?今天是修手表、修电器。”“我的这面钟坏了,麻烦师傅帮我看看……”
(资料图片)
抚顺路上多了一座小亭子,街坊邻居们买菜路过,总要探头去看看,原来这是街道的学雷峰志愿服务站。亭子不过五平方米大,却内设一张长条桌、两把小木椅和一台空调,堪称“五脏俱全”。周师傅、王师傅二位志愿者就稳坐亭内,一个维修钟表,一个维修小型家电,从早上开张起,手上功夫没停过。
每周一、三、五上午9点至11点,这里开“窗”迎客,以最低成本费为百姓提供修伞、修鞋、修钟表、修电器等便民服务。2个小时的服务时间,亭子周围总是围着三、四个居民在咨询、聊天、等待维修,是再正常不过的。
社区居民丁女士,拿着一只洗牙器匆匆来了。她说,这几天洗牙器坏了,再买一个要好几百元,心中不舍,就赶紧来找志愿者帮忙。“两个师傅挺热心的,之前我就找他们修过好几次电器。”丁女士说,“师傅们总跟我说,零件坏了,他们就帮我去配,哪怕上网买、跨区买,总要帮我努力买到,花费只要十几元。经济实惠,我很感动。”
八十多岁的陆先生是常客,每次出现时,总伴随着一辆老式自行车。“修伞、修鞋,只要家里有东西坏了,我第一时间就想到这里。志愿者们人好,把东西交给他们我放心。”
“老百姓小修小补的需求,从来没断过。”志愿者周忠民手上一边修着表,一边说,“今天遇到一位老先生,拿来一块表,如果去钟表店修,很可能要一、两百元,比当时买来的价格还贵,但扔了呢又不情愿,因为他很喜欢表面上的时针样式。那怎么办?交给我,我用成本费,帮他把表里的机芯调好,他这钟又能用个十年、八年了。”
从老物件儿里听故事
时代高速发展,东西坏了就扔,已是无数年轻人的共识,然而在老一辈心中,还保留着维修的传统。因为老物件儿里,藏着数不清的故事。
今年已六十多岁的秦女士,带来了几块手表要修,其中一块是小时候父亲送的钻石牌。她仍记得,那是1970年代,父母好不容易拿到了手表票,就花85元给她买了一块钻石牌手表,那几乎是人生中收到过最爱的礼物。如今父亲已逝,手表停了,她想把表修好,重新戴上。
“2014年的时候,我父亲走了。后来的四、五年间,我常觉得心里空空的。再后来,我找出了这块表,好怀念啊,看到它,就好像看到父亲一样。”秦女士感慨道。她告诉记者,现在科技发达了,大家都戴新式手表,但她总放不下这块钻石牌。“以前的东西,质量也好,只要拿来给师傅修一修,又可以用很久了。”
每一个老物件儿,就像一页故事,而这座亭子就是一本书。志愿者们则是听故事的人。擅长维修小家电的志愿者王继东,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修过的一只老音响。“鞍山五村有个居民,年轻时做过海员,从日本带回来一个先锋牌音响。现在几十年过去,音响不响了,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肯扔,一定要我修。”王继东回忆说,当时市面上,适用于先锋牌音响的零件已经很少,好在她的仓库里尚有存余,就很快帮老伯修好了。
“他很满意的,开心得不得了,每天在家用那只音响听音乐。后来,他家里脱排油烟机坏掉、空调坏掉,都叫我们去修。”一边说着,王继东也笑起来。
老人情感的寄托
67岁的周忠民,年轻时是上海手表厂的学徒,识得国内外各种钟表的品牌和构造。退休后,作为四平路街道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头戴专用放大镜、眯起一只眼,就成了他独特的出场造型。而他身边的王继东,扎着简洁的马尾辫,是个少见的电器维修女师傅。一袭志愿红马甲,她同样穿了二十几年。
为邻里服务惯了,对他们来说,坚守只因为老年人的维修需求一直存在。“反正退休了,闲着也没事,老百姓又需要我,我就多来服务服务。”王继东说。
岁月更迭,这座亭子的出现,成了社区老人们心中的一个寄托,在这里工作的志愿者们,也和居民们成了朋友。家住一条马路之隔的李女士,买菜路过总要来窗口张望一圈,她说,“这里开着的时候,我就经常来晃一晃,哪怕没有什么要修的,只看看他们也好。彼此说说话,聊聊生活,心里就热闹很多。”
“我们志愿服务干久了,给多少邻居上门送过手表、修过空调,一来二去早就熟了。之前修是工作,现在修是情谊,一边修,一边说说话,也算是一种陪伴吧。”周忠民笑着说。
上观号作者:上海杨浦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