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播报:国内首例自闭症DBS手术在福州完成,患者为一名13岁少年,"开机“后首次叫“爸爸”“妈妈”

2023-06-26 19:48:16 来源: 原创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近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原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为一名患自闭症继发强迫症的13岁少年开展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在其颅内植入一枚脑起搏器,以达到改善暴躁情绪、刻板动作等。术后三周后“开机”测试,少年强迫症状改善明显,性格也变得温和,能与人简单交流,并自8岁病情加重以来首次叫“爸爸”“妈妈”。

据悉,脑深部电刺激术常用于帕金森等功能性脑疾病患者,通过电极刺激控制其行为,改善症状,此前全球已开展了6例针对自闭症患者的手术。该手术是国内首例自闭症DBS术。


【资料图】

(术中的小林在接受脑CT薄层扫描检查)

13岁自闭症少年 情绪极易暴躁

据介绍,13岁的少年小林(化名)来自泉州,2岁起不爱说话,不与任何人交流,表情刻板等,幼儿园及小学就学4年,成绩均为0 分。8岁后情绪变差,不服从父母管理,频繁上厕所大小便(每天要50次以上),爱啃手指头,指甲从来没有剪过,都是被他啃掉的,这些行为受到干涉时就会情绪暴躁。“最近7年,没有说过一句话。”小林的家长介绍。

父母带着小林到全国多家儿童医院就诊,诊断为“自闭症”,多次接受长期专项训练治疗,效果都不好。眼看孩子的年纪越来越长,行为越来越难以控制,已严重干扰家人生活。家长想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小林的家长从朋友处获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原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袁邦清主任医师是省内最早、最多开展精神外科手术的医生,包括强迫症、抑郁症等手术,而他的孩子也有强迫症,便前往咨询。

接受DBS手术后 能叫“爸爸”“妈妈”

针对小林的情况和其家属的要求,袁主任提出了安装脑起搏器的方案,即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来改善小林的行为。“这项手术具有较大难度,国内尚未有报道,根据目前查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曾开展了六例伏隔核DBS手术来治疗自闭症。”袁主任向小林的家属详细介绍了手术原理和可能出现的危险。小林的家属慎重考虑后同意了手术方案。

袁邦清团队结合以前多靶点毁损治疗强迫症、抑郁症的手术经验,并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资料、最新技术和前沿进展,并邀请多学科会诊,反复进行技术评估、论证后,制定了“双靶点同时刺激伏隔核+内囊前肢”的手术方案。

(术中颅内电极穿刺内囊前肢+伏隔核靶点)

手术很成功,术后,小林神志清楚,下地活动好,饮食正常。术后三周,进行“开机”测试,小林强迫症改善明显,不再频繁上厕所,不再啃手指头; 性格变得温和,能回应医生提出的“握手”“击掌”动作,8岁以来首次可以用“不要”“要”“好的”等简单词汇进行交流,会叫“爸爸”“妈妈”。而术前,小林不愿与他人交流,当别人询问他名字、是否吃过饭等时,他就也会很烦躁,甚至用手拍打自己的头。

看到孩子的变化,小林的父母非常开心。

DBS治疗自闭症 或许是一个方向

(袁邦清主任在给小林手术中,在进行立体定向颅内电极植入)

袁邦清主任医师介绍,脑起搏器疗法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一个精细的电极,发射电脉冲来刺激脑内的特定核团,从而达到改善或者控制患者症状的目的。这个手术具有微创,可逆、可调节的特点,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之一。此前,脑起搏器疗法治疗帕金森疾病已经获得广泛认可,通过将电脉冲发送到大脑的特定区域,减轻帕金森病带来的症状,减轻药物引起的副作用,降低用药量。全球脑起搏器累计植入患者已超过30万例。

“脑起搏器疗法对脑细胞和神经递质的生理的直接影响尚有争议,治疗自闭症在国内是首例,此次手术采用双靶点刺激和全新的八个触点电极,都属世界首创。”袁邦清主任医师表示,自闭症是一种致残性较高的疾病,很多患者成年后生活无法自理,目前全国大约有1300万自闭症患者,此次手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为自闭症手术治疗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

编辑:梁渠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