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7版《红楼梦》看古代传统文化和礼仪(2)

2023-08-18 14:44:23 来源: 哔哩哔哩

本帖的原作者为百度红楼梦吧的“阿凡达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创作于——,原贴写的很乱,我按照时间顺序把它整理了一下

20、辇道

辇道(辇,nian,三声),又叫御道,指皇帝所坐的步辇经过的路。

辇道之前是没有装饰的,因为帝王坐车从上面过,后来由于出现了抬着走的步辇,不需要这个实用性了,就雕刻各种图案(龙、祥云等),装饰功能代替了实用功能。

步辇,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通常称为“辇“,本来和车一样是有轮子的。秦以后,去掉轮子,由马拉改由人抬,一般称作步辇,更多了一些典雅和休闲的气息。

唐代画家阎立本《步辇图》表现了辇的样子。帝王坐在辇上由人抬着从辇道上过(辇道只能帝王经过),抬的人要走在辇道两边。

顺带提一下,上面的《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吐蕃王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向大唐求亲,唐太宗接见。左边红衣是禄东赞,右边辇上是唐太宗。

说这么多是为了引出这个画面,这里大观园大门有两条辇道。注意辇道是皇家才能用的,元春嫁入了皇家,从而使贾府成为了皇亲国戚,大观园是为元妃省亲而建造的,所以可以有辇道。

但元妃所用的辇道还是不能像皇帝所用的那样铺设在皇宫正对大门的位置,只能在两边设成窄小的长条形,以示和天子的区别。(这里注意台阶有5层,下面会提到这个数字的意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台阶的高低和层数表现在多个方面,这是体现地位的。在皇家有“正殿的要高(多)于侧殿的,三大殿(上朝的地方)的要高(多)于三大宫(妃嫔的寝宫)的”,表示朝重于寝。

在民间,“正房的要高于厢房的,厢(侧)房的要高于走廊的”。老版的做的很对,请看,贾府里面,正房或大门一般五层台阶,厢(侧)房一般三层台阶。

潇湘馆的正房五层台阶,厢房只有三层台阶。

这是潇湘馆的正房。

潇湘馆的厢房

怡红院大门五层台阶

国公府大门正房只敢用五层,袭人家大门只能用三层台阶了,体现地位尊卑。

21、元妃省亲

(1)、撵逐闲人,挡帷幕

因为娘娘要打这里过,娘娘金面不能叫你一个小百姓随便看到,另外,皇家仪仗队浩浩荡荡,皇家礼仪得有空间施展。

(2)、凤冠霞帔

这个有点复杂,尽量说的简单,先说霞帔,来个霞帔的图片。

凤冠,凤冠也是贵族妇女才能戴的,比如皇后、皇妃、诰命夫人等,一般人家只能在女儿出嫁时才能戴。

这顶凤冠是定陵出土的,是皇后戴的。是六龙三凤冠,正面3只翠凤,尾巴像火一样的就是凤,顶上3条金龙,一条龙正对前方,另外两条各自偏向一方,口衔长长的珠宝串饰,凤也衔了珠饰,只是稍短,叫珠宝滴。背面还有3条龙看不到了。冠的下层装饰珠花,就是用珍珠宝石做成的花,珠花的中间镶嵌宝石,周围衬以翠叶。左右伸出来的翅膀叫博鬓,左右各为三扇,共六扇。

好了,就只说这么多吧,凤冠的制式规格很有讲究,包括制作的手法,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另外,龙凤的数量有讲究,而且,除了皇后皇妃,凤冠上一般不能有龙和风,只能有翟(一种漂亮的鸟)。

凤冠一般的讲究是金龙翠凤,龙得是金色,凤是翠色。另外,博鬓有讲究,皇后一般6扇,皇妃一般4扇。除此之外不能有博鬓。

来元妃。凤冠霞帔。

首先,金龙翠凤,对头,顶上的龙是金色,正面凤是翠色。正面有珠花。因为是妃子,所以博鬓左右各二扇,共四扇,对头。

诰命夫人的凤冠,不能有博鬓。

不能有龙凤,这张我看不出龙凤,她们的凤冠只能有翟(一种漂亮的鸟),而且只能是翠色。

(3)、乌纱帽和补子

只有三个人戴了乌纱帽,贾赦荣国公、三品将军,贾政员外郎,贾蓉五品龙禁卫,所以有乌纱帽,贾琏上面说了,是候补,没乌纱帽,贾宝玉是孩子...

补子,胸前的那块就叫补子,不是清朝官服才有补子,明朝甚至以前都有。圆形补子是皇亲才能有,如太子,方形补子是普通文武官员的,贾赦、贾蓉是武官,贾政是文官。

贾琏胸前不是补子,只是衣服图案,贾琏不是官,他没乌纱帽,乌纱帽要有帽翅。他的头上只是头巾。

补子绣纹随官阶不同而不同,不同朝代不一样,这里三人的补子显然不一样。

北静王是亲王,是皇亲,所以圆形补子,绣的是龙,注意是五爪龙,皇上才能九爪龙。

4、关于礼节

论辈分,元春是晚辈,向长辈行礼是应该的。论君臣,元妃是君,贾府之人是臣,臣子不能随意僭越。所以元妃行礼后,贾母等人忙行跪拜之礼来回,这是表示自己臣子不逾矩。而元春也马上伸手去扶起她们,表示自己的谦卑。 

还是君臣之礼

家政虽为父亲,但女儿贵为皇妃,代表的是皇家威严,因此皇妃是不能随意叫外人看的,哪怕是自己的父亲,也要恪守君臣之礼。所以,这里父亲家政跪着请安,聆听女儿元妃的训导,中间还要隔着个及地的帘子。

22、关于问安

贾赦偶感风寒,于是贾母让贾宝玉给贾赦问安。宝玉见了贾赦,先述了贾母问的话,然后自己请了安。贾赦先站起来回了贾母话,次后便唤人来:“带哥儿进去太太屋里坐着。”宝玉退出,来至后面,进入上房。邢夫人见了他来,先倒站了起来请过贾母安,宝玉方请安。邢夫人拉他上炕坐了,方问别人好,又命人倒茶来。

这个,木有截到图图,普及问安知识而已(肿么样,是不是有人已经看晕了呢,嘿嘿)

这个,贾政叫宝玉兄弟姐妹几个去,宝玉最后一个到的。宝玉进门时,探春、惜春、贾环都站起来了,因为他们比宝玉小,而迎春姐姐则不用,这是长幼尊卑的礼仪。

看,原先他们都是坐着的。

宝玉进来后,就站起来了

23、见喜

“谁知凤姐之女大姐儿病了,正乱着请大夫来诊脉。大夫便说:‘替夫人奶奶们道喜,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并非别病。’”

“见喜”是患上天花,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预防措施,很多小孩就是生天花而夭折(曹雪芹的幼子就是这么死的),但是一个人只要得上一次天花,就有了免疫能力,以后就不会再得。因此当时人对小孩出天花有一种矛盾心理:就像面对一个险关,知道通过了就再没有这样的险情,又担心一旦过不了,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就连用词也多了忌讳,用“见喜”来代替。

痘疹娘娘相传是专管小孩痘疹的神。

痘疹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包括水痘和天花。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发病。在科学不发达,医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死亡率极高,曾被视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口。当时人们面对痘疹,除了竭力去医治外,就是求痘疹娘娘保佑。

桑虫猪尾(桑虫就是蚕)

所谓“茧如豆,破可出;猪短尾,不久长”,讨口采罢了,还是得吃药。

痘即豆,故古人忌讳。煎炒需豆油,有豆便是不吉,故忌之。再者生病者忌荤腥,从医学上讲也要忌之。

康熙得过天花,经过十二天才好,痊愈举行“送圣(痘疹娘娘)”仪式,流传至民间,认为痘疹会持续十二天,出痘十二天后要举行“送圣”仪式。

斋戒,就是夫妻分房,不能行房,禁欲净身,以示对痘疹娘娘的敬意,求得保佑,早日去病消灾。

24、关于避嫌

还是关于避嫌,古时候妇女,尤其是未婚的女孩,是不能随便叫陌生男子看的,大户人家的小姐就更是这样的了。因为大户小姐经常不出门,见的男子少,而且小姐一般养尊处优,长的白嫩好看,这样,小姐看到一个除了自己父亲外的一个年轻男子,很容易生出情意,而男子看到了如此美貌的小姐,肯定会倾心...然后...就是一出西厢记一样的富家小姐和贫穷小子的故事了,这样的事在古时候很常见,所以呢,古时候小姐避讳见陌生人特别是陌生男人也是出于现实考虑的,不光是传统文化的原因。

看这张,袭人的表妹们在袭人家玩,恰好宝玉来了,袭人家小,没地方藏,只好往角落里钻,这才对嘛,未婚的闺女就得这样。

即便这样藏了,我们的二爷还是看上了那个红衣裳的mm了,要不是袭人说她已定亲,也得进怡红院,所以,古时候女子避男子的嫌是有道理的。

这张,王夫人听说宝玉挨打,心急如焚,也不忌讳屋子里还有几位清客在场就闯进去,唬的清客藏之不及。这也是原著里的描写,老版的剧组态度认真,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叹服!

这张要说的是端痰盂的晴雯,宝玉漱口时轻轻的把头转向了一边,没有看。这还是规矩,主子漱口多少是不大雅观,下人目光回避一下也是应该,这就是细节之处的滴水不漏了。某版的黛玉吐水,薛姨妈喷饭...

25、还席

还席,就是你请了别人,别人回请你。包括吃饭、看戏等。这是礼尚往来。

这里,宝姐姐的生日,大家凑份子给宝姐姐办了一桌酒席,还听了戏,所以,宝姐姐肯定要还席,请大家吃酒听戏。 

26、关于吃茶

这一张,凤姐这么说,并不是无缘由地瞎开玩笑,而是话出有因的,这反映了古代的一项婚姻风俗:吃茶。

古代男方向女方下聘,以茶为礼,称为“茶礼”,又叫“吃茶”。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说:“男女未嫁娶时,相互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因茶树移植则不生,种树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明人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由此还流传出“一家女不吃两家茶”的民谚,即封建礼教所谓的“好女不嫁二夫”。

这里,凤姐说到“既吃了咱们家的茶,为什么还不给咱们家做媳妇?”就是说你已经受了贾家的聘娶之礼暹罗茶了,就是愿意嫁给宝玉了。所以林妹妹才羞得涨红了脸,一声不吭,甚至起身离开。虽然黛玉心里头很高兴这么说,也希望事实如此,但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不能流露出半点喜悦之情。而凤姐也只不过是开开玩笑取乐而已。

26、关于上茶

一般是茶盘托着,比如这张。 

没有茶盘时,分两种情况,若杯子有杯耳,就一手执杯耳,一手抚盖,若是没有杯耳,比如这张,就得忍着烫托住杯身,并且一手抚盖,可不能怕烫用手抓着杯沿,这样别人的嘴接触你的指印,很不爽,当然,给别人上茶敬茶一定得双手。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给别人敬茶添茶,大半杯就可以了,敬酒就得满上。敬酒谐音“敬久”,敬祝长久之意。

27、清虚观打醮

细节细节,这里,宝姐姐和林妹妹的扇子,宝姐姐性格圆滑,是圆形的团扇,林妹妹品性高洁,世外仙姝,性格比较有菱角,所以好似菱花扇。

老版的镜头顺序都和原著毫厘不差。

贾母的八人大轿。

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

老版这样的轿子一共过去3个,我数过,话说老版偷下懒,弄一个轿子,一个镜头表示下有轿子,然后切换就好了,可老版剧组较真啊,原著说3个,就3个...

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

什么事翠盖?珠缨?这就是!某版的车轿一律青灰色,某版说了,这是忧郁的风格...阴暗吧...

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

所以说老版认真嘛!原著说了,是朱轮,所以镜头就从下往上给,表现是朱(红色)轮。

28、杨贵妃

这里很有意思,原来这里一段不太懂,其实这里关键点是把宝钗比作杨贵妃这句话。这涉及到开玩笑的问题,这个玩笑就很不好。

先是宝玉问宝姐姐为什么不去看戏了(薛蟠生日唱戏),宝姐姐就说怕热,推脱身体不好就出来了,这可能是实话,但这话是另有意思的,因为昨天宝钗的哥哥薛蟠过生日贾宝玉没去(林妹妹生气,在家哄林妹妹),宝钗自然知道,宝玉不去她哥哥的生日宴那是对她们薛家的不尊重,她在这里回答宝玉为什么不去看戏说是“推脱身上不好”,就是在讽刺宝玉,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昨天不来的原因,肯定是推脱身上不好了,宝钗冰雪聪明。

然后,宝玉就听出来了,不好意思了,没话找话,把宝钗比作杨贵妃,然后宝钗就生气了。

有人想,杨贵妃是四大美女啊,把你比作四大美女很好啊,其实不是这样,你比作其他3个可以,但是比作杨贵妃就不行,在明清,杨贵妃的名声可不好,是“祸水”,她色迷唐皇,其兄弟杨国忠祸乱朝政,所以,宝玉把宝钗比作杨贵妃是很不好的。所以宝钗才很生气,这是宝钗不多的生气之一,那么有涵养的人生气,可见玩笑之不雅。

然后,宝钗开始还击,而且很有水平。

黛玉问宝姐姐看了什么戏了,宝钗就说李逵骂宋江,后来又陪不是,(这出戏叫负荆请罪,宝钗当然知道,她故意这样,让宝玉黛玉说,引鱼上钩,这说的是宝玉黛玉吵架,宝玉又去给黛玉道歉,宝钗知道这事),果然,宝玉上钩了,说这是负荆请罪,哈哈哈,说出来才知道宝钗是故意引他说的,是在奚落他和黛玉吵架又跑去道歉。

这两人知道负荆请罪是在说他们,不好意思了。

29、端午节

这张很有感觉,端午节熏蓬蒿是端午的节俗之一,古人认为端午是毒气开始弥散的日子,此时五毒(蝎子、蜈蚣之类)俱出,因此端午风俗各地都有驱邪避毒的做法,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蓬蒿、艾叶等,还要满屋子熏,每逢端午节到来之时,家家户户会收集一束束艾叶、蓬蒿一类的枝条点燃以后从房前屋后去熏上一遍。这种艾叶熏烟之时并未像点燃柴火产生的烟味那样呛人,而是有着一股清香味,给人以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而蚊蝇一类飞虫闻之艾烟即逃之夭夭。我小时候在老家就是这样的场景,现在却很少见到了,传统都丢了... 

30、宝玉和金钏

古时候,调戏和淫辱母婢是死罪,明清尤甚,不然,贾政就不会往死里打宝玉了。

而下人挑唆主子闹事也是重罪,这里,金钏和宝玉一个调戏母婢,一个挑唆主子闹事,都是该重罚的,但一个是主子,是大家的心肝宝贝,一个是下人,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金钏挑唆宝玉去捉奸,捉环儿和彩云的丑事(这两人关系暧昧),这是叫人家兄弟不合,对下人来说是重罪。

但王夫人只惩罚金钏,对儿子的错误不管。

金钏投井,宝玉开溜了。

31、关于情话和表白

中国人向来是含蓄的,看这里,宝玉忘情表白,把袭人当成林妹妹,说了这几句话,这几句现在看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可在古时候男女之间忌讳多多的情况下,就显得很露骨了,所以袭人听了后才“神仙菩萨,真是坑死我了”,并认为宝黛二人这样下去会发生“丑事”,所以才去王夫人那里打小报告。

所以,我们看古代的电视剧,特别是像老版红楼这样的经典,要有一些古代的风俗和意识带入,这样才会有助于理解。但现在的古装剧,就算了吧...

32、瓦

瓦,也有讲究。

筒瓦和板瓦,筒瓦就是弧面是半圆的瓦,板瓦是弧面不到半圆的瓦,一般是圆弧的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筒瓦是比较高级的瓦,有官爵的才可用筒瓦,一般人只能用板瓦,另外,亭台楼阁、寺院一般用筒瓦。

这张,甄老爷家是板瓦,貌似他只是个一般的乡绅。

贾府里是筒瓦。

栊翠庵是筒瓦。

另外,那个屋脊上的3个东西叫走兽或神兽,去过故宫的就知道,故宫殿堂屋脊上都有走兽,数量三五七九不等,越多代表等级越高,太和殿(金銮殿)有十个走兽,是孤例。大家要是看到建筑屋脊上有走兽,数数个数,就大概知道主人的身份等级了。

33、美人靠

这种栏杆的样式叫做“美人靠”,也叫“鹅颈椅”,就是靠背向外弯曲,形似鹅颈。

“美人靠”外形舒展,也贴合人体轮廓,靠起来很舒服,姿势也会很优雅。很多公园、园林都有这种“美人靠”。这张,林妹妹的姿势就很曼妙。

传说中,美人靠乃春秋时吴王夫差专为西施所设,此虽无以确证,但我们却相信,在它逐渐盛行的历程中,纠缠了诸多美丽的哀愁。古时,妇女,尤其贵族阶层的妇女皆深闺居处,抛头露面是不被允许的,活动场所与精神世界都极为有限。百无聊赖之际,她们只得妆楼瞭望、凭栏寄意。西楼的月缺了又圆,却没有心上人的归期。更何况,韶光易逝、花开不再的慵懒闲愁轻易就涨满了胸臆。那些美人靠,曾印下多少蹙眉凝眸、引颈顾盼的寂寞身影?君不见,唐代之后的诗词歌赋里,“朱栏倚遍黄昏后”的闺怨是怎样被一遍遍地咏唱?

“美人靠”一般建在亭阁的临水一侧,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美人靠”靠背向外探伸,并且歪曲有弧度,这张貌似清楚一些。这张的背景是潇湘馆。

这张,弯曲的弧度更明显。3张都是沁芳亭。

34、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大家都知道,今天观察了下老版,发现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呢。

笔搁,就是放毛笔的,这张中间长条形的有凹槽的东西就是。

笔架,或叫笔挂,就是挂毛笔用的,这个在现在比较少见。

这张左边的架子就是挂笔用的笔挂。

林妹妹的笔挂挺可爱,是圆形的,和伞一样,图的右下角那个。

上图的笔挂是式样很规矩的种类。

镇纸,也叫镇尺,压尺,就是写字时压纸用的玩意儿。

这一张,探春的镇尺,好像是石头的。

还有笔洗,就是洗毛笔用的,这张的大瓷缸就是笔洗,里面应该装的是清水。

35、水田衣

关于妙玉的衣服,很多人不知道妙玉(老版)为什么穿那样的衣服,其实这也体现了老版的忠于原著,认真细致。

第一〇九回有这样一段文字:“只见妙玉头戴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绸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这是全书仅有的一段对妙玉衣着的描写。

水田衣,流行于明清的一种时装,就是故意把各种布料包括名贵的锦缎剪碎,成一块一块,再拼接成一件衣裳,明朝末期,奢靡颓废之风盛行,许多富贵人家女眷为了做一件中意别致的水田衣常不惜裁破一匹完整的锦缎,只为了一小块衣料而已。这种时装在唐朝就有,王维诗中就有“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的句子。

36、关于玻璃

玻璃在古代中国曾有多种称谓。其中发音非常相近的就有琉璃、流璃、璧琉璃、陆璃、玻黎、琉琳、还有五色玉、药玉、罐子玉、水玉、水精等等。还有古籍赋予玻璃“明月”、“夜光”美名。

在中国古代,玻璃如此尊贵,一直高高在上于普通人的生活,它的生产一直没有成大气候。所以说,在古时候,玻璃是很贵重的很贵重的,清代吴三桂家里有两个玻璃灯,在大节下才拿出来挂,炫耀的不得了。吴三桂样的人就才两个玻璃灯,人家可是王爷啊!

所以老板里面,贾府里也就宝玉黛玉有玻璃绣球灯,仅仅两个!这才对嘛,玻璃可是比珍珠玛瑙还贵重的东西啊!某版的nc,到处摆的玻璃碗,玻璃杯,玻璃缸,捣胭脂那会一桌子彩色玻璃...拜托,那是玻璃,你这一桌子玻璃炫耀给谁看,难怪要炒家了,皇上都嫉妒了,要抢你家的玻璃...

37、袭人母亲生病

关于“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是中国传统,好坏这里不提,但是一个姑娘家的,成了夫家的人,那夫家就要负责了,看看这里,因为袭人升级成姨娘了,所以她回家探望生病的母亲时,凤姐忙找来精致华丽的衣服叫袭人穿上,因为袭人现在是贾家的人,行动体现的是贾家的形象,可不能穿的寒碜了。放到现在来说这就是企业的品牌形象意识。凤姐是个精明人啊,到现在肯定是个合格的董事长!

看这里,凤姐叫袭人不能用别人(自己家)的铺盖,这句话估计有的小孩子已经不懂了,可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你拍古代的故事,就得这样,某版的不只是不知还是忘了,总之是没有这些话~但少了这些,韵味就减了不少... 

38、关于上厕所

关于上厕所的避讳,古人对这事向来忌讳直说,说出恭都觉得不好意思,这个出恭是有来历的,据说在古代科举考试时,考生要出去上厕所,就要领一块“出恭”的牌子,再进考场就要领一张“入敬”的牌子,防止考生擅离。中国毕竟是文明古国,厕所的地位虽然低之又低,但如厕的说法却是不少,如便旋、行清、更衣、出恭等,饱含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在说的去一下洗手间,补一下妆是一个道理。老版里面就是很注意这点的,从来没有把这个事说得太直白,特别是对一个姑娘家,更是要含蓄婉转,体现修养。这张,袭人说“出去走走就来”其实就是说去上厕所。 

这张,麝月也是这个意思。据说某版说过“尿急”...

39、腰带

腰带,在古代也叫“衿”。

《说文·系部》:“衿,衣系也。”

贵族男子一般系皮革腰带,或者丝质的丝绦(就是用蚕丝绞合的细绳,分宽带状的丝巾和细绳状的丝绦两种);贵族女子一般系丝巾,有身份地位的女子才能系皮革腰带和丝绦。

普通人家、下人一般只能系布条,就是最普通的腰带,但贾府的是大富大贵的人家,所以,丫头们一般也系着丝巾,但是,绝不可能系皮革的或是丝绦。

这里,贾琏系的是丝绦。旁边林之孝是布条。

这里,宝玉是丝绦。

下面三张是丫头,而且都是大丫头,金钏是王夫人的大丫头,晴雯是宝玉的大丫头,小红是凤姐的大丫头(从宝玉那挖走的),所以虽说是丫头,也可以系丝巾,和1740的L的布条比明显好多了。

再说,她们是国公府的丫头,所以,系丝巾没问题。

这张,宝玉皮革腰带,茗烟是布条。

这张,女官才能系皮革腰带。

这张,鸳鸯系的是丝巾,刘姥姥系的是布条。

腰带是系外衣的,汗巾子是系内衣的,这里,松花汗巾子是系在里面的。

这才是宝玉系的腰带,华丽!再说,也不会皮革的、丝绦都缠上。

40、切脉诊病

关于切脉诊病,还是那个道理,深闺大院的姑娘小姐,夫人太太,是不能随意抛头露面的,特别是不能再陌生男子面前,旧版这点做的很好,请看:

给晴雯切脉时,不光帐子关紧只露出手,而且还要用手帕盖上,因为这是国公府里,即使是个丫头,也不是一个大夫想看就能看的,这个大夫也有意思,切脉也是正经危坐,眼不斜视,看来是个有经验的~ 

这是给尤二姐看病,也是关着帐子的,只是大夫要求“请将金面略微露一露,以观其色,方可断方开药”,贾琏犹豫了好一会才同意。大户人家的夫人“金面”可不是随便看的~

41、慵妆髻

是一种偏垂一边的蓬松发髻,使女子显得娇媚。

老版的晴雯就是标准的慵妆髻。

王叔晖先生的《晴雯补裘》就是慵妆髻。

这个赵合德是汉成帝妃子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体态丰盈,极擅妆容,创作了很多新奇的妆型。如淡扫胭脂的“慵来妆”,衬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更显女子娇媚。

汉《赵飞燕外传》载:“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

42、关于称呼

说个民俗吧,这里,晴雯要撵坠儿,说是宝玉的意思,并提到了“宝玉”的名字,坠儿的干娘说下人不能直接叫主子的名字,说晴雯是拿主子的威风压人,然后,麝月帮晴雯说话,这里麝月说我们丫头直呼宝玉的名字是老太太的意思,为的是“好养活”。

之前看这里,特别是这句话,不懂,估计现在还是有些人不太明白。解释之,我国历来有给小孩起小名的习惯,比如“狗剩”、“二蛋”,然后,这个名字就让大家都来叫,这样的原因有二:一是这些名字不像人名,就上不了阎王的记名簿,到时就死不了,二是大家都来叫这个名字,显得这个名字普通无常,这样这个孩子就不容易死。

这里老太太吩咐大家都直呼宝玉的名字,取的就是第二个意思。

主子和下人之间说话,下人是不能直呼主子“你”的,但主子是可以直呼下人“你”的,看这里,平儿直呼凤姐“你”,结果挨训了。

还有这里也有称呼的问题,林之孝家的说宝玉不该直呼袭人晴雯的名字,因为这两人是老太太屋里的人,为了体现对老太太的尊重,宝玉应该称呼“姐姐”,即使是老太太屋里的一只狗一只猫,也不能直呼其名。这和大家称呼宝玉只叫名字就可以了不同,那是为了“好养活”,这里是体现对老太太的尊重,不矛盾。 

43、祭宗祠

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叫“牺牲”,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牺牲就是指毛色单一的动物的完整身躯。牺牲一般指猪、牛、羊。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牛、羊、猪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王公祭祀用少牢。

这里,贾府祭祖用的是少牢,猪和羊。

“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

左昭右穆,从周开始祭祖礼仪就实行昭穆制度,始祖居中,始祖的下一代为昭,居左,昭辈的下一代为穆,居右。

这里,中间是文字辈的贾敬、贾赦,左边是玉字辈的,依次是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右边是草字辈的,依次是贾蓉、贾芹、贾芸、贾兰。(仅说认得的,还有几个族中子弟不认识)

注意,这里左右是相对于祖先牌位说的。宗祠一般是坐北朝南,所以左东右西。

左昭右穆,男东女西。女辈只能在西边。

看传菜顺序,体现辈分。

贾蓉之妻胡氏最先。(贾蓉是草字辈的,辈分最小)

胡氏传给凤姐。(贾琏是玉字辈的)

凤姐传给尤氏。(贾珍是玉字辈的,是贾琏的哥哥)

尤氏传给王夫人。(贾政是文字辈)

王夫人传给邢夫人。(贾赦是文字辈,是贾政的哥哥)

邢夫人传给老太太。(老太太是贾代善之妻,贾代善是代字辈)

老太太端菜上桌。

44、元春的灯谜

这张,太监送来娘娘的灯谜,见物如见人,就好比圣旨一样,圣旨到,如同皇上到。所以这张,大家都站起来了,还坐着就是不敬了。 

未完待续...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