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同款艺术家——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

2023-06-26 09:29:20 来源: 艺术中国

“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Hugo van der Goes:Between Pain and Bliss)海报&现场*,展馆: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之柏林画廊(Gemäldegalerie),展览时间:2023年3月31日-7月16日


(相关资料图)

文_李宛潸

作为15世纪下半叶最重要、最具原创性和创新性的早期尼德兰画家之一,雨果·凡·德·古斯比肩扬·凡·艾克、罗希尔·范德魏登等先驱大师。不朽的风格、浓烈的色彩运用、惊人的情感张力、开创性的个人主义气息是古斯的标签,他的祭坛画和肖像画对他所处的时代及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作品够硬气,古斯这个人本身也是戏剧性拉满,他是“疯批艺术家”祖师爷级的标杆人物,梵高说自己和古斯属于同款。

不过相较于其他大师,古斯的传世作品数量稀少、分散在世界各处且通常尺寸巨大,以致于迄今为止从未有博物馆为其举办过大型个人专展。时值古斯逝世540年之际,隶属于德国国家博物馆的柏林画廊重磅推出这位艺术家的首次大型个展“雨果·凡·德·古斯:苦痛与极乐之间”,来自38个国际展馆借展的60余件杰出展品同场亮相,除少数几件作品外,古斯现存几乎全部的油画和素描首次完整地汇集一处。

炸场的残件

雨果·凡·德·古斯的家乡“可能”在今日比利时佛兰德地区的根特(Gent)或周边。依托羊毛纺织业的发展,根特是当时欧洲最为繁荣的大都会之一。1440年左右是古斯“可能”出生的年份——两次用到了“可能”,是因为关于古斯的首次正式记录出现于1467年,而对在此之前古斯的生活,人们几乎全无了解。古斯在这一年成为根特画家协会的“大师”,他非常成功的职业生涯就此开始。此后,他接收到大量来自城市和私人赞助人的委托,包括教皇和宫廷的订件。

人们无法知道古斯在哪里学的画,只知道创作于1470年的祭坛画《三王来朝》是现存古斯最古老的作品,也是古斯最重要的画作之一。这幅三联祭坛画最初摆放的位置已不得而知,直到16世纪末,它被发现于西班牙蒙福特的一所修道院内,因此收获了一个更知名的名字——《蒙福特祭坛画》。如今的《蒙福特祭坛画》两翼遗失,只有中央面板带着原始框架存活了下来。

“蒙福特祭坛画”(Monforte Altarpiece / Adoration of the Magi),雨果·凡·德·古斯,约1470/75,德国国家博物馆之柏林画廊馆藏(Berlin,Gemäldegalerie SMB)

来看看这组现场实拍的细节图,巨大的尺寸,微妙变化的颜色,惊人的光影效果……虽已残缺,但《蒙福特祭坛画》依旧美到惊人,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当时欧洲北方地区的艺术成就。古斯无疑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标准,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这幅作品为同行们提供了一个争相模仿的完美模板。

“蒙福特祭坛画”局部细节

德国画家老汉斯·霍尔拜因在1490年左右前往尼德兰地区,在那里他一定见过《蒙福特祭坛画》,并将其临摹下来。在此基础上,霍尔拜因创作出自己版本的《三王来朝》,这幅大尺寸素描很可能是他给客户看的样稿。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来想象一下《蒙福特祭坛画》的两翼部分。

“三王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老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der Ältere,1460-1524),约1501,瑞士巴塞尔美术馆藏品(Kunstmuseum Basel)

《蒙福特祭坛画》中央面板的顶部在17世纪时被截断,原作部分只余10厘米长,近70厘米的部分丢失。作为柏林画廊的镇馆之宝,过去12年间,馆方一直在修复此画,现场所展出的即为修复后的“加长版”。

添加部分的内容源自其他临摹或复制作品,现存已知的唯一一幅直接临摹自《蒙福特祭坛画》的素描就摆在原作的附近展出。

左图:“蒙福特祭坛画素描复制”,尼德兰艺术家,约1490/1500,瑞典国立博物馆藏品(Stockholm,Nationalmuseum);右图:展览现场的蒙福特祭坛画

两位“van der

德国艺术史学家沃尔夫冈·克默(Wolfgang Kermer,1935-)曾这样称赞古斯的《维也纳双联画》:“就题材而言,这幅双联画在双联画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双联画的左幅描绘人类堕落的原罪,右幅则通过哀悼基督以表达救赎之意。

“维也纳双联画”(Vienna Diptych),雨果·凡·德·古斯,约1477/79,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品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上图:展览现场实拍;左下:“左幅之原罪”(Fall of Man)”;右下:“右幅之哀悼基督”(Lamentation)

《维也纳双联画》最宝藏之处在于左幅面板的背面,圣女热纳维耶芙之像是展览现场古斯唯一的灰色单色画(Grisaille)。

“维也纳双联画左面板背面:圣女热纳维耶芙”(Vienna Diptych:Saint Genevieve),雨果•凡•德•古斯,约1477/79,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品

这种浮雕式灰色装饰画画法在古斯所有现存作品中只出现过两次,除了现场的这幅《维也纳双联画》,再想看到,只能去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找《波尔蒂纳里祭坛画》的外面板。

“波尔蒂纳里祭坛画之外面板”*(Portinari-Altar:exterior),雨果•凡•德•古斯,约1476/77-1480,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Uffizi Gallery)

与《蒙福特祭坛画》相隔六七年后,古斯开始创作他最负盛名的不朽杰作《波尔蒂纳里祭坛画》,巨型的三联画被认为是十五世纪所有耶稣诞生场景中最复杂、最隐喻的一幅。由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馆藏的《波尔蒂纳里祭坛画》没能来到展览现场,但策展方还是留了一个单独的展厅按原尺寸把它印上了墙。

上图*:“波尔蒂纳里祭坛画”(Portinari-Altar),雨果•凡•德•古斯,约1476/77-1480,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Uffizi Gallery);下图:柏林展览现场

《波尔蒂纳里祭坛画》为佛罗伦萨最古老的医院圣玛利亚诺瓦(Hospital of Santa Maria Nuova)的教堂所作,下订单给古斯的是医院创始人的后裔波尔蒂纳里,他作为美第奇家族的银行代表在布鲁日(今比利时)生活了四十多年,布鲁日-根特当时是一体的低地国家核心大都会圈。

直到古斯离世后的1483年,《波尔蒂纳里祭坛画》才被运到佛罗伦萨,安置于医院内波尔蒂纳里家族的小教堂里。意大利艺术家们对它赞叹不已并效仿借鉴,米开朗基罗的老师基兰达约为佛罗伦萨圣三一大殿绘制的《牧羊人的崇拜》就能看到其中的身影。无论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发展,还是色彩运用的影响,古斯的祭坛画都刷足了存在感。

“牧羊人的崇拜”*(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基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 1449-1494),佛罗伦萨圣三一大殿藏品(Basilica of the Holy Trinity)

影响了众多艺术家的《波尔蒂纳里祭坛画》其实也受到了伟大作品的影响,来,将古斯创作于1470年的《波尔蒂纳里祭坛画》与罗希尔·范德魏登创作于1450年的《米德尔堡祭坛画》放在一起看看。

上图*:“波尔蒂纳里祭坛画”,雨果•凡•德•古斯,约1476/77-1480,乌菲齐美术馆;中图:“米德尔堡祭坛画”(Middelburger Altar / Bladelin-Altar),罗希尔·范德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约1399/1400-1464),约1450,柏林画廊藏品;下图:柏林展览现场实拍图

范德魏登年长古斯约40岁,是早期尼德兰艺术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虽然不确定古斯拜师何方,但从作品中能看到范德魏登对他的影响。展览现场的《哀悼耶稣》紧密地将两位大师联系在了一起,这幅作品创作于1460年代范德魏登离世前,由多名艺术家共同参与完成。注意看画面最左边的“抹大拉的玛利亚”,这个人物与古斯《波尔蒂纳里祭坛画》最右侧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几乎是双胞胎,研究人员因而推测,当时年轻的古斯应该是加入过范德魏登位于布鲁塞尔工作室内,并亲自绘制出了这个人物。

上图:“哀悼基督”(Lamentation of Christ),罗希尔·范德魏登或其追随者,约1460/70,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The Hague,Mauritshuis);左下:“《哀悼基督》中的抹大拉的玛利亚”,推测为雨果•凡•德•古斯所作,约1450,柏林画廊藏品;右下*:“《波尔蒂纳里祭坛画》中的抹大拉的玛利亚”(Portinari-Altar:Detail der Maria Magdalena),雨果•凡•德•古斯,约1476/77-1480,乌菲齐美术馆

现场还有另一幅与范德魏登相关的古斯作品,是他离世前两年的晚期杰作《圣母之死》。这幅布鲁日博物馆的珍品此前从未离开过比利时,此番经过大规模修复后来到柏林,也是本场展览的一大亮点。

“圣母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雨果·凡·德·古斯,约1480,比利时布鲁日博物馆藏品(Musea Brugge)

古斯的《圣母之死》很可能受到范德魏登作品的启发,包括范德魏登创作于1455年的《施洗者圣约翰的诞生》以及另一幅已失传的《圣母之死》。

在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之前,马丁·斯科恩高尔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重要的版画家,他的作品在欧洲广为人知。他的版画《圣母之死》也是借鉴了范德魏登的《施洗者圣约翰的诞生》,就此亦成为众多艺术家效法的典范,古斯几乎是第一批“跟进”的人。马丁·斯科恩高尔也将古斯的作品复制雕刻成为版画,通过版画的传播,古斯的影响力从尼德兰地区传播至德意志。(未完待续,本文配图除*星标外,其余作品均为展览现场用图)

左上:“圣母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马丁·斯科恩高尔(Martin Schongauer,1448-1491),约1470/72,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之版画素描博物馆藏品(Kupferstichkabinett SMB);右上:“施洗者圣约翰的诞生”(Birth of Saint John the Baptist),范德魏登,约1455/60,柏林画廊藏品;下图:柏林展览现场实拍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