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田洋之歌

2023-07-06 04:07:17 来源: 解放军报

牛田洋,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内港、榕江西侧,曾是一片海滩,潮涨时淹没,潮退时露出,面积近3万亩。如今这里已是十里长堤、绿树葱茏,一派鸥飞鹭舞的湿地美景。

牛田洋,一个响亮的名字。60多年前,人民解放军开进牛田洋围垦造田,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军民同心共克时艰,将沧海变为良田,合力创造了一个奇迹。


【资料图】

回望历史,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牛田洋,烂泥塘,若问有多深,泰山也能藏。”当时的牛田洋是一片由三江冲积而成的松软海滩。刚开始,官兵白天在海滩上围出的土堤,第二天起来一看已是无影无踪。大家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海滩承载力低、堆积土方压力大,是造成沉降的主要原因。于是他们决定采用沙子作桥基,在围垦现场进行反复试验,最终经科学计算得出可行的方案。

当时没有大型机械,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手挖、锹铲、筐端、肩挑、人抬、船运,使用黄土、沙、贝壳灰三合一的土作材料围田。到了大堤合龙的关键时刻,水流很急,一百多斤重的沙袋,一投下去就被冲走。眼看着大潮就要到来,大家奋不顾身地跳进激流,肩并肩、手挽手,结成一道道人墙,同潮汐争时间、比速度,终于赶在大潮前啃下了大堤顺利合龙的硬骨头,打破了大潮期间不能堵口的先例。

不到一年的时间,官兵不仅把大堤逐渐围起来,并在大堤外侧用石块垒起防护墙,在东围围垦出4000多亩良田,中围围垦出8000多亩……

牛田洋围海造田所经历的困苦、辛劳和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时,官兵住着四面透风的竹席棚房,靠着每天人均4角5分钱的菜金和一斤半粮食,劳作在一脚踏下没到膝盖的泥滩里。泥滩里的贝壳时常划破他们的手脚,伤口浸泡在海水里钻心疼痛。夏季烈日炎炎,冬季海风吹蚀,他们的皮肤晒脱了一层又一层。因长期泡在水中,官兵的军裤晒干后渐渐变成了红褐色……

大堤筑起来了,但围出的却是一片碱性极大的海田。又咸又酸的烂泥滩,被太阳一晒就长出白花花的一层盐。“这哪是什么庄稼地,简直就是一个大咸菜缸。” 大家感叹地说。

随后,官兵采用三耕五耙、七排八灌的耕作法,采取放淡水冲咸、积淡水压咸、选良种抗咸、浅插秧避咸、挖深沟排咸的科学方法,很快把土壤含盐量由16‰以上降至3‰以下。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他们就完成了当地百姓认为要用3至5年才能做完的盐碱海田治理工作。

为了做到当年围垦、当年种水稻,部队靠人拉犁耙(5人一张犁,每天2亩地;5人一副耙,每天4.5亩地)。昔日的战场勇士,今日成为了牛田洋里的“老黄牛”:日晒雨淋,风吹泥裹,任劳任怨,默默耕耘……

收割的季节,官兵早晚出工两头黑,白天顶着烈日干,绿军装被汗渍浸染成了白色。有的战士累倒在田边,睡醒后继续干……虽然他们住的是稻草搭盖的四面透风的茅草房,喝的是带有咸腥味的井水,但茅草房里总能听到阵阵欢声笑语;田地间总能看到劳动竞赛的热浪拂动了红旗……

如今,漫步在堤坝绿道上,近处是成片的绿地与鲜花,远处碧波荡漾,脚下长长的海堤像彩带飞舞,耳边涛声、风声、虫鸣声仿佛一起向我倾诉,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里,官兵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牛田洋之歌。(彭泽成 杨俊鹏)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