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是彼此的恩人

2023-05-09 06:20:36 来源: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资料图片)

在人类繁衍、生存及发展中,医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生作为医学的实践者和执行者,一直以来都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有人戏称,现在的医院有“两个战场”,一个是医生与死神较量的战场;另一个是病人与医生发生矛盾后,医患冲突的战场。我觉得,应客观看待这个问题。

我认为,医院目前依然是救死扶伤的战场,这是必然的,医护人员每天都在和死神搏斗。医患冲突只是偶然现象。每天全中国都有数百万病人在看病,而“杀医”“伤医”事件的出现只是极端个案。这说明,医务人员为治病救人作出了贡献,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病人对我们是认可的。大约在50年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0多岁,但现在已经接近80岁了。尽管这个数据不能完全归功于医疗卫生,但我认为主要还是应算到医疗卫生上。

医生可以做到治病一分之一或十分之十的成功,但做不到百分之百,更做不到千分之千、万分之万的成功。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描述医患关系?我认为,病人是医生的衣食父母,因为如果没有病人,还要医生干什么?也可以说“医生是病人的救命恩人”,因为如果没有医生,一些病人可能连生命都没有了。有些时候,医患矛盾紧张只是一种表象,我们更应深究表象之下的实质问题。

站在病人的角度,特别是一些农村病人,他们从农村坐车去城市看病,一是想看好病,二是想少花钱。大家对“春运”难肯定很熟悉,但其实“医运”也很难解决。每天在高铁上有多少病人,他们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到大城市去看病?就是因为农村医疗条件有限。那么,到了城市就能看好病吗?不一定。

大医院的医生都很专,病人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医生;在导诊员的指导下,所看的医生也并不一定和他所患的病对口。举例来说,就发烧这一种症状,就可能是由几十种病引发的。有时,没找到合适的医生,不仅会使病人看不好病,甚至可能让其病得更重。他们这么来回跑,最终花了冤枉钱不说,可能病也没看好,完全背离了初衷。真是“医生复医生,医生何其多,哪个更管用,谁也不好说”。

站在医生角度来讲,具体也有3个难题。一是,医生太忙。目前城市医院的医生数量,只占整个医生群体的30%左右,但这些医生却要给全国70%的病人看病,所以城市医生的工作量常常很大,有的医生在出诊时,连洗手间都不敢去,可分给每个患者的就诊时间仅5~10分钟。时间太短,当然会影响医疗态度和医疗质量。

二是,医生“太专”。目前,医院分科太细,造成一些医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局限,只知道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只能治一类或一个病。比如治骨折的教授带学生下乡,能起到的作用可能有限,一是骨折病人不多,二是其他病他们治不了。有些医生为农村病人看病,往往只治疗与本科室有关的症状和体征,至于治疗手段对全身怎么样,是好是坏,对疾病发展是短期作用还是长期作用,可能谁也不会去管,谁也说不清楚。真是“病人复病人,病人何其多,治好有多少,谁也不好说”。

三是,医生要学习。医学知识的半衰期只有5年,不学就会落伍,所以医生需要终身学习。但学习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方面有很多医生可能承担不起。医生若不进行再教育,不仅会使中国医学落后,最终受害的还是病人。

上述这些问题依然是表象,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医疗资源的配置、管理体制的规范、医生待遇的提高、民众的健康教育等。但总而言之,病人是医生的衣食父母,医生是病人的救命恩人,这点不容置疑。因此,医患之间应该是恩人般的父母,是父母般的恩人。(连载22。本文由本报记者卞磊采访整理)▲(樊代明)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